“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4月30日上午,赣州于都的天空一片湛蓝,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前的贡水碧波流淌。纪念碑下,校领导带领师生,紧握右拳,在此重温入党誓词。
4月29日清晨,我校校领导黄恩华、涂宗财、姚弋霞、项国雄、陈义旺、汪洋、周利生,总会计师童颖华,校党委委员黄保文、侯桃,带领师生400余人,从南昌出发,分两队奔赴400余里外的原中央苏区——赣州市、于都县、兴国县等地,与赣州市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展演《长征组歌》专场音乐会、原创话剧《抗战教授姚名达》,参观学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重温百年党史,弘扬革命精神,继往开来再出发。
加强校地合作 助力苏区振兴
(赣州市)4月29日下午,我校与赣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赣州市市长许南吉,我校党委书记黄恩华出席并致辞。这一天,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双方将优势互补,从盘活乡村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改进乡村治理、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长期全面合作。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验区,开展职业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干部培训,以及师范生实习、农村教师培训、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建设和基础教育合作研究。
学校将为赣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将研发能力以及先进科研成果与赣州市全面对接和转化应用,为赣州建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注入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号召,选派多名高层次人才挂职服务,倾情支持赣南老区发展,对口支援赣州安远县建设。主要负责此次对接工作的我校苏区振兴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苏区振兴发展研究的智库。
(兴国)当日下午,我校调研组与兴国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召开“苏区振兴”调研座谈会,就特色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职业教育与乡村教育发展、革命文物与非遗文化保护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博士教授宣讲团深入兴国县埠头乡桐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兴国县三中,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四个方面,用平实的语言、翔实的数据、感人的案例故事,与现场基层党员干部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引领党员干部从党史的学习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宣讲结束后,宣讲人员还与部分党员干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奏响红色旋律 演绎感人故事
(赣州市)29日下午,刚刚在江西高校青年学生庆祝建党100周年《长征组歌》歌唱比赛决赛中拿下一等奖的我校映山红合唱团,与学校中至青蓝交响乐一起,来到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用交响乐、合唱、朗诵等形式,生动再现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伟大的长征精神,再次奏响红色旋律。
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当地院校的600多名师生观看了演出。
从《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跃大渡河》到《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跌宕起伏的旋律演绎着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凭着一双双铁脚板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祝捷》、《报喜》则将凝练的笔触、浓郁的感情寓于铿锵有力的乐声,带领在场师生回到激情燃烧、凯歌奏响的岁月。
江西理工大学的一位林姓女生说:“我是第一次听《长征组歌》,第一次以交响乐的形式来学习党史,觉得很震撼,深深被现场昂扬向上的气氛所感染。通过这次音乐会,让我觉得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学生要弘扬好长征精神,希望长征精神能通过我们世代相传。”
230人的师生队伍,不辞辛劳,奔赴3地,4天将演出5场,天气渐趋炎热、辗转行程遥远,这对师生们来说应该是场考验。可是,大家纪律严明,上车就抓紧时间休息,下车前就认真化妆,演出结束后为了不让剧场串味场外席地用餐,完后清扫垃圾,他们一路传唱红色旋律,也一路传承着苏区精神。
乐队指挥徐翀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寒假后一开学就一直排练,都是利用休息、课余时间。乐队声部、打击乐、管弦乐等的首席都是老师,大家不拿一分钱,不算一节课,整个演出团包含了大一到大四,研一到研三的同学,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这样的巡演意义非凡,既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缅怀,也是吹响继往开来的号角。
演出结束后,一位87岁的老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拉着一个合唱团成员的手,无奈地说:“家都到了,都不回去吃个饭?”2018级音乐学院一班的张龙翔安慰奶奶道,我马上就要出发去于都了,明天还有一场演出。旁边的爸妈、大姑,还有手抱一小孩的小姑,一家人一个劲地劝说着张龙翔的奶奶。
演出团从我校青山湖校区出发
(兴国县)4月29日晚,我校原创话剧《抗战教授姚名达》在姚名达故乡兴国县文化艺术中心·长征大剧院精彩上演,这是剧组半个月展演的第三场。朱德将军之孙朱和平少将,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姚弋霞,兴国县委、县政府各部门同志,中学师生现场观看了演出。
朱和平观看后给予话剧高度评价:江西师范大学的原创话剧《抗战教授姚名达》演出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历史与现实对话,设计巧妙,形式新颖地演绎了知识分子姚名达抗日救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很好地激励青年朋友们好好读书爱国、珍惜青春、追求梦想!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呈现,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这个做得非常好!
话剧《抗战教授姚名达》,以国立中正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姚名达教授为原型,讲述了当代大学生借助对现代VR的仿真课堂技术的研究,演绎出姚名达教授从兴国出生、清华求学、抗日捐躯的英勇事迹。学校结合实际,用好用活江西和学校的红色资源,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将话剧从学校带到姚名达烈士的故乡,引领党员干部和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真正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一个半小时的演出高潮迭起,现场掌声不断。兴国博士风采馆讲解员温清莲带着孩子一起来观看演出,受到深深的触动,“姚名达是我们兴国人,通过话剧我更加了解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一生勤勉刻苦、抗日捐躯的故事;江西师大的师生诠释得非常好,感同身受,有几处都跟着演员一起哭了。”
(姚名达(1905-1942),江西兴国人,号显微。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师从梁启超,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年谱学家、国立中正大学教授。1942年6月任大学战地服务团团长,率师生奔赴前线,在新干县石口村遭遇日军包围,英勇搏杀壮烈牺牲。2014年9月1日,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人民抗日战线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被誉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红飘带精神传 新长征再出发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4月30日,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广场前,伴随着歌曲《过雪山草地》的激昂旋律,我校的328名师生代表在此唱响红色音符,缅怀革命先烈。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的出发地,被人称为“长征源”。87年前,8.6万名红军将士从这里出发,跨越两万五千里漫漫征程,用生命织造和鲜血染红“地球上的红飘带”。跨越历史的长空,站在渡口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轰隆炮声,能感受到红军出征的义无反顾和英勇不屈。
太阳照耀下的纪念碑熠熠生辉,地上镌刻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校领导带领着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集体肃立,大家敬献花篮、高唱《国际歌》、重温入党誓词。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董圣鸿说:“此次学校组织的‘奋进新征程,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让我的心灵又受到一次洗礼。于都河畔、长征组歌,把思绪带到了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对照今日的国强民富、美好生活,不禁由衷地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学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长征中,我们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双绣球草鞋,谢宝金和段九长的故事,于都女红军钟月林的长征考验,烈士遗孀段桂秀的跨世纪等待……,一家一部苏区史,男女老少皆忠烈,长征的磨难、实物的展出和解说员的解说,浸润了许多师生的双眼。
在长征源大剧场,这里是我校《长征组歌》于都站演出现场。来自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干部、全县音乐教师、于都职业中专的400多名师生在台下静静聆听。他们不时拿出手机拍演出视频和照片,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结束时,台下都是热烈的掌声。
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年轻干部钟荣告诉记者:这两年来于都参观的特别多,但是送红色文艺下乡的很少,我们难得看到这么专业的、高水准的演出。
演出快结束时,当地有名的、由红军后代组成的长征源合唱团登台与我校演出团合唱《大会师》,两代人的悠扬歌声在舞台上交汇,赓续红色基因的“红飘带”在这里传递。
长征精神怎么传承?新长征路怎么走?……苏区行留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就要永远跟党走,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要心系“国之大者”,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闯新路、攀高峰、创一流。要永远牢记宗旨,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如校党委书记黄恩华在纪念碑前深情地对大家说的话:
“新长征再出发,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以“人民满意”为办学标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切实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本网记者:万森林 钟雪艳 摄影:黄志刚 赖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