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干部好样的 | 领了钱怎么能叫共产党员呢

发布者:xiongshuang发布时间:2021-06-21浏览次数:10


苏区干部好样的

——办米“老彭”饿自家

在兴国县流传很广的“老彭办米”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苏区基层干部舍身忘家、筹集粮食支援前线的感人精神。“老彭”是兴国县长冈乡新溪村的一位村干部,名叫彭国亮。他被群众选举为村干部后,上任头一句话就是:“做党员、当干部,就是要在群众中模范带头。”

一次,彭国亮接到上级命令,要他们火速筹集一批军粮送到前线。事实上,新溪村老百姓多次给红军捐献粮食,本来存粮就不多,不久前又刚刚遭受了国民党“靖卫团”的进攻骚扰,敌人牵走了牛,抢走了谷,幸亏乡苏维埃政府号召群众坚壁清野,靠着山洞、地窖的掩藏,才保住了一点活命的口粮。而眼下是三荒五月,青黄不接,粮食连借都没地方借。在这种情形下,怎么完成任务呢?老彭心里忐忑不安。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让党员和干部带上党证和《苏区干部十带头公约》,集中到村里开会。会上,他神情严峻地说:“我们都是党员、干部,在党旗下宣过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现在革命是需要我们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了……”在他的鼓动下,党员、干部争先恐后,主动认捐。老彭家里仅剩下125公斤谷子,本来按照人头摊派,他家只要交50公斤,他却捐献了100公斤,多捐的部分作为“党费”登记在党费证上。后来,捐粮过程中,老彭发现一位孤寡老人确实有困难,就免除了他的任务。可这样一来又不能如数完成任务了。他一咬牙硬把自己留下的25公斤谷子拿去抵数了。

党员和干部的带头行动,就是最有力的号召。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纷纷慷慨解囊,捐粮献米,新溪村筹集军粮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还夺得了全区第一名。筹集军粮的任务是完成了,不过老彭心里还惦记着,群众交粮后,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群众的生活也不能不管啊。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只有到外地去采购一批粮食,帮助群众度荒。可是,钱从哪里来?老彭愁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正对着镜子头。老彭一眼看到那个漆木小梳妆盒,眼前突然一亮。他知道那里有妻子的银首饰,把这些银器拿到消费合作社去兑换不就有一笔“大钱”了吗?可这些东西都是妻子出嫁时娘家给的嫁妆,是她的心肝宝贝,要她捐献出来,总得自觉自愿吧。经过老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妻子很爽快地同意了。她抓起银簪和手镯,一把塞到了丈夫手上,无私地支持丈夫当好革命带头人。

老彭妻子拿出嫁妆、帮助丈夫采办粮食的事,像风一样传开了。村里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筹集到一笔款子。之后,老彭亲自带队,步行200多里,从公略县办回了几十担大米。虽然数量不多,分到每个人头上,也就是一二十斤,但总算可以暂解燃眉之急,群众禁不住欢呼雀跃,一个个喜上眉梢。那时节,老彭家已经好几天粒米未见,餐餐只能以野菜度日,半饥半饱。孩子们总缠着妈妈说:“我饿了,我要吃饭!”妻子见老彭去公略县办米,便痛快地答应说:“等爸爸把米买回来,我一定让你们吃顿饱饭。”可万万想不到,老彭把米全部分给了群众,自己家却一粒也没分到。这下,妻子不高兴了。这天,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老彭家里却没点动静。原来妻子“罢工”了,她生气地说:“吃吃吃,哈欠拌滚汤,出钱出力,到头来一场空欢喜!”老彭无奈,只得亲自下厨,并耐心地对妻子说:“我们家是有困难,可家里揭不开锅的群众还有多少你知道吗?我是个村代表主任,总不能处处先想到自己吧?新谷马上就要收割了,番薯、野菜凑合一下,也能过去。比起那些在前线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我们出这点力,吃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见老彭说的有道理,也就默不作声了。

可年幼的孩子却不是几句话就说服得了的。看见桌上又是米糠菜团,孩子把嘴巴噘得老高,眼泪汪汪地哭着说:“我不要菜团子,不要菜团子。妈妈早答应了今天吃米,我要吃饭!”老彭一阵心酸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含着泪水说:“孩子,爸知道你饿了。等新米出来爸一定让你吃顿饱饭。爸说话算数!将来革命成功了,不仅能吃白米饭,还能吃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什么油酥饼呀,寸金糖呀,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咬一口,那味道,哎呀……”老彭一边绘声绘色地说着,一边把菜团子压成圆圆的“饼”,捏成长长的“糖”,一口一口往孩子嘴里送。孩子听着爸爸讲故事,不知不觉填饱了肚子,甜甜地睡着了。

第二天,老彭去上班,因为家里没有粮食,带不了“饭筲子”。吃中饭时,大家都涌进厨房去拿自己的“饭筲子”,老彭没吃饭熬了一整天。到黄昏时分,老彭又累又饿,头昏眼花,在回家的路上晕倒在一处河滩边上。入夜时分,路过的村民发现倒在地上的彭国亮,吓了一跳,急忙抱起他,呼喊着:“老彭,老彭!快醒醒,醒醒呀!”彭国亮强打精神,挣扎着站起身来,连声说:“没事,我没事。”事后,老彭还说:“我这牛身子,一顿两顿没问题!比起前线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土,这算什么?”彭国亮的无私奉献感染了每一位群众,人们纷纷赞扬说:“苏区干部就是好样的!”


 

领了钱怎么像共产党员呢

——苏区的红色商人

19317月,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军事“围剿”,兴国县是当时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影响以及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下,兴国群众的生活变得极端困难。由于市场萧条,商品奇缺,当地百姓连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盐、布匹,都极难买到,日常生活实在难以维持。在长冈乡的古林村,大家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决定派人去国民党统治区域采购生活必需品。可是派谁好呢?群众经过一番商量,最后一致推举共产党员李逵应来负责采购的事情。大家之所以推选李逵应,那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兴国地下县委的秘密交通员,勇敢机智,经常出入白区,对白区的情况很熟悉。

李逵应毫不畏难地接受了群众的重托,他找来李其香、王仁森二人商量去白区采购的具体办法。他们说干就干,冒险到白区去采购。果然,他们不负众望,采购了三挑子物资回来,分给了群众。全村群众分到了市场上难以买到的布匹和食盐,都喜出望外,纷纷拿钱要他们再去。见群众的采购兴致高涨,李逵应顺势集股90多元(每股5角),办起了村里的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专门到白区或边区采购苏区紧缺物资,再把苏区的剩余物资向白区输出,做起了“对外”贸易的生意。经过一番努力,消费合作社越办越红火。社员们获得了几倍的红利,但李逵应等人却未从中谋利分毫。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没有工资,平时卖货都是自己带饭吃,外出办货才吃社内饭。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心甘情愿地为群众服务。

19331月,古林村消费合作社改为乡社。群众建议要给他们三人发津贴。乡苏维埃政府也决定,允许他们每人每月支津贴3元。但让大家没有料到的是,李逵应等三人坚决反对,还像受了侮辱似的说:“太小看我们!眼前苏区干部都不领工钱,前方红军与白军血战都不要发饷,却叫我们领津贴。领了钱怎么像共产党员呢?”他们三人说到做到,没有领取一分钱的津贴。

自古以来,商人经商谋利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逵应他们三人作为红色商人开办合作社,四处奔波为群众谋利,却从来没有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还不领薪水,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苏区经济领域的清廉作风。1934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号召:“每个乡每个区都要学习长冈乡与上社区的消费合作社!”